人开卖自当名的法忧背后和T火爆律隐己始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Friend.tech这个平台时,感觉既新奇又不安。想象一下,你可以像炒股一样"投资"某个网红大V,这种将社交关系明码标价的玩法,简直是把粉丝经济玩出了新高度。 Friend.tech的操作方式简单粗暴:你喜欢的KOL在上面开通账号后,就会生成一种叫"keys"的数字凭证。这个凭证的价格会随着买卖热度上下浮动,就像股票一样。有意思的是,8月底的数据显示,平台创始人自己的"keys"价格居然炒到了接近3个ETH(约合人民币2万多),简直是给自己明码标价。 我有个做区块链的朋友上周花了0.5ETH买了个行业大牛的key,就为了能在专属聊天室里发简历。"这比投100份简历都管用,"他当时这么跟我说,"毕竟能和行业大佬直接对话的机会太稀缺了。" 国内还有个叫Time Store的平台更绝,直接把名人的时间拆分成"股份"来卖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昙花一现的"秒啊"平台,当时就被监管部门叫停了。现在披着区块链的外衣卷土重来,玩法倒是升级了:不仅能线上聊天,还能线下见面。但说实话,这种把人际交往完全商业化的做法,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。 作为一个关注金融科技多年的从业者,我必须提醒大家:这种个人发币的行为在我国完全是在法律边缘试探。2017年央行等七部委的文件说得很清楚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。虽然这些平台都打着"社交"的旗号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金融属性。 更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太容易演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了。早期入场的人可能赚得盆满钵满,但最后接盘的人很可能血本无归。去年某明星代言的NFT项目暴跌的事件还历历在目,多少人因此被套牢。 Time Store声称团队都在海外,但这真的能规避法律风险吗?根据我国刑法,只要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,或者犯罪嫌疑人是中国公民,我们都有管辖权。就像之前某个在东南亚搞资金盘的项目,最后主要成员不还是被引渡回国了? Web3确实带来了无数创新可能,但创新不等于可以无视法律。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急于求成而踩红线,最后追悔莫及。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支持的,但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。所以奉劝各位创业者:创新可以大胆,但合规必须谨慎。 说到底,技术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怎么用。把社交关系变成金融产品这种做法,虽然短期内可能赚快钱,但长期来看,既不利于行业发展,也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风险。与其投机取巧,不如沉下心来做好产品和服务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。这个玩法有多疯狂?
不只是Friend.tech在玩火
法律红线在哪里?
人在海外就能为所欲为?
给创业者的忠告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情绪过山车: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?
- 加密货币市场:短期回暖背后的投资智慧
- 市场风向变了?聪明的资金正在悄悄布局
- 财富管理新蓝海:30万亿市场中加密资产的机遇与挑战
- LayerZero的遗憾已成往事,zkLink为你带来新机遇
- TRX蓄势待发:市场暗藏新一轮上涨契机
- 重磅!华尔街巨头贝莱德抢先布局比特币ETF,加密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
- KAD超级公链:打造下一个数字时代的水电网
- 一只黄蜂哥拍出51万天价!海南华铁的NFT游戏藏着多少猫腻?
- NFT泡沫破灭背后:当数字藏品跌下神坛
- 解密以太坊:为何这个数字新贵能俘获全球投资者的心?
- 机构资金蓄势待发:比特币ETF或将打开闸门
- Arbitrum的突围战:Layer2赛道老大如何应对群雄逐鹿?
- 加密支付:金融世界的下一场革命正在酝酿
- 抓住加密货币牛市机遇:一位老韭菜的深度指南
- 比特币ETF这场游戏:不通过或许更精彩
- 2025年币圈大牛市:是期待还是幻影?
- 当加密数据沦为一场皇帝的新装:揭秘空投产业链背后的闹剧
- 比特币又双叒叕起飞了!今早300点大肉香不香?
- 以太坊为何能在加密世界中独领风骚?
- 搜索
-